伊拉克没了萨达姆,二十年,换来自由还是更大不安,这事怎么拆开看都绕不开全球权力博弈。
2003年巴格达街头,美军坦克呼啸而过,萨达姆政权当场崩塌,全世界屏住呼吸——独裁者倒台,新的秩序会不会更美好?
伊拉克人一度真信了“美式自由”,选举、宪法、政党轮番登场,可一转头,爆炸声、宗派火拼、失业潮,哪一样不是血淋淋的现实。
科威特那边,气氛跟伊拉克彻底反着,萨达姆倒下那天,全民庆祝,2006年萨达姆被绞刑,科威特直接放假,悬着的心总算落地。
这俩国家的命运切片,背后全是产业、能源、地缘在博弈,谁能想到,萨达姆的倒台会让伊朗暗戳戳地成了赢家?
萨达姆1979年上台,靠复兴党死死控盘,八年两伊战争、1990年闪击科威特,伊拉克经济被拖垮,民生直接一地鸡毛。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坦克一夜之间碾压科威特,萨达姆嘴硬,说是“历史领土”,其实就是缺钱、缺油,想撬科威特的资源口子。
联合国制裁、石油禁运、海湾战争,伊拉克老百姓的日子肉眼可见地塌方,科威特则烧油井、损失数百亿美元,短短七个月全线溃败。
美国在海湾战争后一直没“放过”萨达姆,理由很直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虽然最后也没找到,这背后其实是美元霸权和石油结算权的暗战。
2003年3月,美军动手,四十多万大军压境,4月9日巴格达陷落,萨达姆变成全球头号通缉犯,12月13日被从地洞里薅出来。
政权换人,伊拉克表面有了选票和议会,2005年什叶派联盟上台,努里·马利基成总理,但宗派矛盾像被扒开的伤口,愈合不了。
2006年2月,萨迈拉清真寺被炸,逊尼派和什叶派直接开打,街头火并、爆炸天天上演,平民成最大输家。
美国2003-2011年驻军期间,伊拉克平民死亡数字保守估计十几万,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趁乱坐大,2014年直接变身“伊斯兰国”,版图一度横穿两国。
石油本来是伊拉克的命脉,理论上富得流油,实际上呢?西方公司一窝蜂抢进油田,伊拉克老百姓看着GDP数据流口水,自己钱包却没涨。
2023年伊拉克失业率20%+,40%人口15岁以下,这帮年轻人找不到活干,社会稳定能不捏一把汗?
萨达姆时代虽然高压,但社会秩序死死控住,现在变成了“有自由没安全”,TikTok能刷,爆炸也随时能炸。
2023年民调,60%伊拉克人觉得推翻萨达姆是灾难,这不是怀旧滤镜,是现实太刺眼——美国砸了万亿美元,最后帮了伊朗做大。
伊朗怎么成了赢家?什叶派政府上台,德黑兰资金、武器、宗教领袖渗透进伊拉克,伊拉克直接变成伊朗的“安全缓冲区”。
再看科威特,1991年多国联军解放后,国防、经济双线重建,石油价格回升加持,全球主权财富基金一哥就是科威特投资局。
2003年萨达姆倒台,科威特立马松口气,和美国签防务协议,驻军常驻,王室地位稳,宗派矛盾根本掀不起浪。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后遗症,直到2021年才算彻底清算完——赔款、战俘、资源纠纷,拖了整整三十年。
科威特GDP稳居中东前列,教育医疗一流,社会福利比邻居高出一大截,民众回忆战争创伤,但更清楚“安全感”有多值钱。
对比伊拉克,独裁倒下,民主没稳住,宗派火药桶爆了又爆,经济靠油,没多元化,国际大企业分蛋糕,老百姓看热闹。
美国的战略算盘,除了石油结算权,还有地缘牵制,2003年入侵后,伊朗反而在伊拉克长了根,直接影响中东格局。
2022年,穆克塔达·萨德尔派和什叶派政府又闹分裂,巴格达街头再起冲突,2024年以哈冲突波及,伊拉克民兵频繁袭击美军基地。
伊拉克的复苏靠石油,油价一跌,财政就崩,政府换届频繁,腐败横行,年轻人失业,社会隐患像火山口。
科威特则稳扎稳打,GCC(海湾合作委员会)加持,防务互助,外交靠拢大国,危机感藏在骨子里。
萨达姆倒台到底给了谁好处?表面看伊拉克人自由了,实则换来不稳定、恐怖主义、伊朗影响力,科威特则彻底卸下心理包袱。
这事最扎心的地方是:推翻独裁者,不等于立马过好日子,治理能力跟不上,外部势力趁虚而入,老百姓只能被裹挟。
美国以“民主自由”名义砸钱砸人,最后伊拉克成伊朗后院,这种地缘“拆台”,到底值不值?
科威特的教训更简单——小国要活下去,外交、资源、盟友,都得死磕到底,搞定安全才能谈发展。
石油美元体系、地缘安全、宗派矛盾,全在伊拉克这个缩影里打转,全球产业链和金融体系的博弈从没停过。
2025年,伊拉克还在找出路,科威特继续警惕,谁都知道,中东的下一个变数,可能又跟“外部干预”脱不开干系。
萨达姆倒台这出戏,赢家输家都在变,只有一点没变——对于普通人,和平和稳定才是真正的“刚需”。
伊拉克要走出混乱,改革、包容、反腐,哪一项都难;科威特的稳,能走多远,真就要看下一个大风口怎么吹。
高开网配资-配资世界门户-配资炒股配资平台优势-配资软件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