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东局势不断升温、美国调兵遣将之际,英国却悄然出现在了遥远的台湾海峡。
6月18日,英国皇家海军“史佩号”巡逻舰穿越台海,并由驻台办事处主动放出消息,台当局则第一时间响应,以高调“欢迎”将这一事件包装为“捍卫航行自由的正义之举”。
又来台海
英国此举看似单舰远航,实则是美国印太战略的一部分延伸。
长期以来,华盛顿惯于借“航行自由”的幌子在中国周边海域频繁活动,而今,美国主力转向中东、对伊朗的军事部署加速,便顺势把部分挑衅任务“下包”给了盟友。
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仆从型军事力量”成为所谓“国际水域巡航”的轮番执行者,其实质不过是打着规则的幌子试图制造合法化的干预理由。
在这套话术体系中,台湾海峡被错误标注为“国际海域”,仿佛任何军舰都可随意穿行,而忽略了台海作为中国内水、毗连区、领海的历史法理与现实主权基础。
展开剩余78%这种带有极强目的性的政治操作,在岛内迅速得到了民进党的积极响应。
赖清德当局不仅未表现出对外来军舰的警觉,反而将其视为政治加分项,一边借机宣称“理念相近国家携手捍卫台海和平”,一边呼吁更多西方国家军舰常态化通过台湾海峡。
岛内舆论甚至由此吹捧所谓“民主舰队”,仿佛英国一次巡逻就足以构建新的“安全防火墙”。
这种把本该紧张对待的外部军力动作转化为政治邀功的操作,实质上就是民进党当局甘愿将台海局势完全外包给外部力量管理,试图靠“引狼入室”实现“倚外谋独”。
而他们口中的“和平与稳定”,恰恰是被这种行为不断破坏的。
英国派出的是一艘2000吨级别的河级巡逻舰,实战意义近乎于零,但其象征意义却被岛内放大到“国际正义”高度。
这本身就暴露了民进党政治宣传的荒谬逻辑:明知这些舰艇不具备真正的军事协防能力,却依然要借此大肆鼓吹所谓“对抗大陆威胁”,其目的无非是绑架岛内民意、为自己争取更多美英日等外援的政治筹码。
这种政治操弄,不仅脱离了两岸现实的力量对比,也无视了整个亚太地区所承载的和平发展期待。
正因为如此,中方的回应来得毫不含糊。
解放军回应
就在英国舰艇穿越台海不久,解放军东部战区即组织海空兵力展开针对性行动:50架军机、6艘军舰分别从北部、西南和东部三面接近台湾岛,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包围式演训。
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是对英舰行动的直接回应,更是对岛内“台独”势力错误信号的当头棒喝。
大陆此次行动范围广、规模大、态势强,已从“战备巡航”演化为“预设封控”的高阶实战推演,向外界明确展示了解放军随时具备应对外部干预和台独挑衅的战略能力。
这种回应并非冲动,而是精准且节奏拿捏得当。
解放军的意图不是制造冲突,而是通过有力部署倒逼各方认清现实。
正如近年来常态化战巡所展现出的战术逻辑一样,解放军已建立起从情报监控到军事处置的完整闭环体系,对任何域外军力动作都能实现快速响应和反制。
这种“实力即规矩”的表达方式,在当前美英频繁挑衅、台当局不断拉踩大陆的语境下,成为稳控台海局势的现实支撑。
此外,中东局势的紧张发展也为台海局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战略窗口。
美国将战略重心再度调整至中东,势必造成亚太兵力真空。
而台当局却试图利用这一空档煽动更多外部介入,不仅召开所谓“紧急军事会议”,甚至密切监控解放军双航母编队的动态,企图营造“大陆趁乱动手”的恐慌感。
这种逻辑本质上是将台海博弈置于全球力量裂缝中进行投机下注,既无长期安全保证,又易诱发误判和冲突。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国并未将应对挑衅仅限于军事层面,而是在制度与话语体系上积极塑造区域秩序。
即将落地的《南海行为准则》,正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推动的一套区域协作规则,彻底削弱了西方“自由航行”话语霸权的根基。
一旦准则确立,未来“域外国家”再以“航行自由”为由在争议海域挑衅,将面临更大的政治和法律压力。
这一变化对美英而言是战略焦虑的来源,对中方而言则是和平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
今天的中国,不是靠叫嚣冲突来维护尊严,而是靠规则构建、实力支撑和战略定力来赢得尊重。
台海局势的走向,不在于多少军舰穿越,而在于谁真正有能力主导和平的根本秩序。
英国巡逻舰的出现,不过是一场表演;而民进党政府的“掌声”,则暴露出其将台湾当作“战略消耗品”的冷血现实。
在“台独”越来越依赖外力、越来越脱离现实的当下,只有两岸和平统一的道路,才是避免战火、守住繁荣的唯一出口。
发布于:河南省高开网配资-配资世界门户-配资炒股配资平台优势-配资软件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